第一章 緒論:誰統治中國?
壹、中國大陸「國家-社會」關係研究
隨著中國大陸政經實力的增強以及其所帶來的學術意涵,使的近年來「中國研究」(China Study)在社會科學的重要性持續攀升,若從「比較研究」(Comperative studies)的角度出發,吾人至少可將其致於以下的範疇中進行比較:
(一)透過時間縱軸,與中國歷朝歷代進行比較,以釐清傳統結構與當代政經社會發展的關係;
(二)與前蘇聯(以及現在的俄羅斯)和東歐國家進行比較,觀察計劃經濟與列寧體制等制度遺產的影響,此及所謂的「後社會主義」(post socialism)研究;
(三)與崛起中的霸權進行比較,特別是美國崛起的因素、軌跡以及中國大陸現況間的比較;
(四)與開發中的大國比較,從中理解各國如何處理國內區域發展不均、社會變遷快速、經濟發展,乃至政治轉型等複雜情勢;
(五)與日本、韓國以及台灣等東亞政經發展所建構出的「東亞模式」或「發展型國家」(the developmental state)進行比較,以了解經濟發展模式,以及探討國家與產業發展、轉型的關係。
學界對中國大陸研究歷經的不同階段的變化,亦產生了方法論點範的轉移,從極權主義、多元主義到所謂的「新制度主義」等。在所有研究中,「國家-社會」關係是最引人關注的焦點之一。(Cheng:改寫這段變成「國家-市場」,援引其典範轉移的概念!)
就此而言,在改革開放近三十年的今天,國家不再獨斷所有生產資料,農業的非集體化、地方政府企業的興起,以及相應的私營和外資企業的發展有效地瓦解了國家獨斷的根基;新的所有制形式興起意謂著國家對就業機會的控制被削弱.........(略)...........。因此,Tony Saich主張,相對於社會部門,中國大陸的國家角色發生了巨大的變遷,已從自主型國家(autonomous state)轉變成協商型國家(negotiated state)。(Cheng:國家與市場之間的關係何嘗不是如此。)
本書以社會組織的發展為核心進行探討,如此不僅有助於理解中國國家的本質以及社團的發展,更宏觀而言,也幫助理解中國由市場改革所引發的經濟社會多元變遷之所以能黨國持續控制共存的原因。
貳、中國大陸社會組織發展:理論與實證
如前所述,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推展,各種制度環境發生劇烈的變遷,組織結構轉型與行為亦隨之改變,而正由於改革是一種「放權讓利」(decentralization)的過程,因此相對於黨國體制的各種組織現象變得越加關鍵。然而,由於國家整體戰略一直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因此,人們一般都將目光投注在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的角色-企業.........(略).........。
一、社會處之發展現況
...........(略,因與論文不符,是著重「社會」的見解)......
二、理論分析
關於「國家-社會」關係的研究,若按Theda Skocpol的區分-「社會中心」(social-center)與「國家中心」(state-center)的研究途徑,「國家中心論者」認為當前的國家研究有兩種趨勢:一是將國家是為行動者,並探討「國家自主性」(state autonomy)與「國家能力」(state capacity);另一則是將國家視為組織與行動的結構,探討此結構對政治之內涵與運作的影響。相對於此,「社會中心論者」強調在現代社會中權力是分散於不同的社會團體與階級,政府也是社會體系中的一環,國家政務的推動是各種不同「中介性組織」的利益匯聚所折衝妥協的結果。(Cheng:例見經典大作-Theda Skocpol,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in Peter Evans edt.,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p. 3-37)
諸多研究者一再提醒,中國目前正處於轉型階段,各種國家社會關係或政商關係頗為複雜,絕非單一模式可解釋。...........(略)................
相較於上述觀點集中於國家對社會組織的策略,「自利官僚競爭」(self-interested bureaucracy competition)則是從國家結構切入,主張中國國家絕非一塊完整實體,內部充滿「條條」、「塊塊」以及「條塊」的切割,而不論是黨政部門或地方政府皆是具有自利動機的個體,其會想方設法擴張自己的權力和利益,特別是在制度轉型期的中國大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